讀罷梁曉聲的《人世間》,不禁掩卷深思。周志剛操勞一生都在為祖國建設,為一家老小付出著,故事中淳樸的家風深深地感染著我,我也從梁曉聲小說中讀到了自己父親的身影。
很早以前就想寫一篇有關父親的文章,可每當想起父親,我情感的閘門會失去控制,墨筆也就悄悄擱淺了。父親的一生和很多礦工都是一樣的,既平凡又偉大。而這平凡的一切成就父親一生永恒的話題,更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風向標。
父親是原國家工程局第二十四工程處在祖國西南山區木沖溝煤礦的建礦工人。1970年支援國家北部開發建設,我們舉家從大西南的貴州遷到了北方廣袤的大草原上,一家七口,最小的我才剛剛滿月,當時的交通條件不好,四千多公里的遷徙路程上的艱辛自不用多說。
大雁礦建成初期,父親每天早早出門,很晚才回到家,披星戴月,四季如一,為了一家人的生計,歷經酷暑寒風,從不懈怠。那個時候,能坐在父親自行車的前梁上,享受著父親輕摩頭發的愜意是很奢侈的,因為他很少閑暇的時間,終于到了休息日,還要領著兄弟幾人去種土豆,母親則在家料理家務,縫補、喂雞。由于父母的勤勞,我們兄弟三人的物質條件與同齡人相比是優渥的、是讓人羨慕不已的。父親擅長修理,誰家用電器壞了、鍋碗瓢盆或用具漏了、斷了,都會求父親幫忙,而父親總能擠出時間把它們修好,然后物歸原主;鄰里哪家有事,他都第一個前往幫忙,他的淳樸,熱心贏得了鄰里的贊許。
父親是一名煤礦的老技術工人,識字不多,但工作經驗豐富,人稱“老八級”。負責礦井的機、運兼安全員工作,對待工作一絲不茍,不怕得罪人,他常說井下的工作一定要認真,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因為一旦出了事情,就是大事情。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采煤工作面,條件還很差,井工礦地殼深處的奪煤之戰,似乎并不比刺刀見紅的戰場遜色,父親曾不止一次經歷過驚心動魄的大冒頂,也為搶救工友生命和國家財產有過英勇壯舉。父親卻從不好功自傲,逢人也不提,只是把每一次得到的獎狀,輕輕地疊放在一起,放入箱底。幽幽地對我們說:“什么時候下井采煤,能夠像逛大街一樣,安安全全的就好了”。我現在才知道在父親那質樸的思想里,有著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礦山安全工作環境的迫切改變。
有一次,父親在采煤工作面受傷。他被冒頂的粉煤埋住,頭部也被一塊巖石劃傷,工友們把他搶救出來,送進醫院。聽到消息的母親表現出的驚恐和哀傷,那是我從未看到過的絕望。我們全家齊擁在搶救室的門口,一位身著工裝但又看不出顏色,渾身上下被煤灰掩蓋僅能看到牙齒叔叔“撲通”一下跪在母親面前哭訴著說:“嫂子!大哥是為了救我受傷的!我的一時疏忽,造成了這場事故。”后來得知,那位叔叔思想開小差,在采煤工作面支護時,操作不當,頂板冒落,是父親沖上前推開他,自己卻被埋受傷的。所幸經過搶救,我的父親從生死線上被拉了回來。但從那以后,父親就像著了魔一般,啃起的有關井下機械化、自動化采掘方面的書籍,嘴里總是喃喃地說,如果能像國外一樣,都自動控制機械化采煤,那么工友們就不會遇到那么多突發的危險了。
我少言寡語的父親,就是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著自己的想法。在討論采煤工作面如何避險的分析會上,父親根據自己多年的現場經驗,說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而且還分門擇類,舉一反三,通過以往的事故案例,做出了很系統的闡述,同時,也列舉了國內先進礦井采掘設備和安全設施、安全技措方法,受到各級領導及安檢部門的認可,新的設備設施的引進,礦工們的采煤工作有了很大的保障,父親的建議得到了眾多工友的贊許。
1998年,父親完成了四十年的采煤任務,光榮退休。我在父親的鼓勵下,中專畢業后頂職入礦,接過了父親深深熱愛著的礦工職業。退休后的父親還時不時遙望著高高矗立的井架,遙望著一列列運送煤炭的列車,遙望著那沸騰的、曾經鏖戰的疆場,目光久久不肯挪動。眼神中隱藏著不舍和未了的心愿。
2000年末,父親因操勞過度,退休不到兩年,因病與世長辭。父親去世的那天,是一個漫天飄雪的日子。我不知道這樣的日子相對父親來說,該預示著什么。在這個寒冷的日子為父親送行,淚水結成冰棱。送葬的車隊拉的很長很長,這里邊有單位的領導,有鄰里,有他曾并肩作戰的兄弟,也有他叫不出姓名的采煤工。正如小說《人世間》一樣,父親的一生也是一部濃縮了的中國平民百姓的生活史,是一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總結。
看著采集一輩子光和熱的父親,被推進火化間,我的心徹底碎了。碎在轟轟烈烈的爐火上,碎在發出刺光的煤炭上,碎在高高矗立的煙塔上......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終于寫出了有關父親的文章。雖然我沒能寫出父輩礦工的真實寫照,但落筆的剎那,我是想告訴父親,大雁五十年的發展建設,如今我們的礦山,已經實現了您當初的夙愿:正追求“綠色礦山、智能礦山”的發展理念,智能化的目標,從“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發展到“智能化無人”,工人們坐在舒適控制室,就能夠安全地操控在百米地下的采煤一線。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如今我們已并入國家能源集團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業的洪流,奮進“十四五”的新時代,開啟了智能化礦山建設的序曲。在追憶的淚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父親那常年勞作佝僂的身軀,父親那和藹的目光,那目光里的愛讓我永久地回味和享受,讓我更堅定自己的信念,沿著父親走過的巷道,勇往直前,義無反顧。新時代的礦工啊,接過父輩們的期望,扎根土壤,像種子一樣,一生向陽!
林忠偉